原标题:清末人为何做官?是为博取上级赏识,还是为了国民更富裕?
原标题:人能看到未来吗?清末人用一种方法看到了未来
蒋介石的一生104、清末人为何做官?是为博取上级赏识,还是为了国民更富裕?
蒋介石的一生102、人能看到未来吗?清末人用一种方法看到了未来
“巡抚大人不想看到洋人的东西…”宁波知府视察奉化时,对李前沣说,“希望奉化在这一点上做出表率…”
为让人们生活更富裕,严翼均开办新式学堂,引进西方先进技术,传播西方先进理念。
“我们国家正受列强凌辱,”知府最后说,“国家之辱,就是我们普通国民之辱,我们应与国家共进退。”
严翼均做师爷的时期是甲午战争后,戊戌变法在全国轰轰烈烈展开的时期。这个时期人们富国强兵的愿望空前强烈,胸怀理想之士在各地掀起了学习西方先进技术的热潮。
宁波知府说的“巡抚”是杭州巡抚。
严翼均乘着这股热潮开办了新式学堂。
巡抚是高于知府的官。
他开办时学了很多东西。
“。。”李前沣。
这个时期严翼均学了《海国图志》《物种起源》《国富论》等装载西方技术的书,从这些书里,他发现了让社会更富裕的秘密。
在上级压力下,李前沣立下了“三月内治理洋货不出效果,就地免职”的军令状。
严翼均学习的时候,逐渐找到了自己的路:让人们生活更富裕,让自己国家更富强。
立下军令状的李前沣颁布了一系列洋货禁严令:禁止使用人力车,禁止穿纺织机织出来的衣服,禁止吃蛋糕、禁止住青砖瓦房。
严翼均以前没找到自己的路。
人力车是国外传来的,纺织机来自于西方,蛋糕是洋人吃的食物,用于建房的青砖用到了西方工厂技术。李前沣对人们正在使用中的洋货,用“不符合大清律例”名义进行收缴、焚毁,所以这个时期的常见状况是:几个衙役站在大街上,见谁穿洋服就把谁拦下,然后给她身家里织的麻布衣让她换。
回家乡的时候,找活干的时候,严翼均并不知道自己要走什么路。那个时候他只是向前走,那个时候他只是想活下去。
县衙工作人员每天巡视大街,见谁做蛋糕就把蛋糕收了,见谁拉人力车就把人力车砸了。
活下去的过程中,严翼均找到了自己的路。
李前沣会领着衙役一起把住在青砖瓦房里的人赶出来,并把青砖瓦房拆了。
严翼均做师爷的一年里,引进了西方教堂,并将开办二百余年的“锦溪书院”改名“龙津学堂”。
李前沣拆房的时候,围观的人骂他,向他扔臭鸡蛋烂白菜,向他吐口水。人们以为李前沣会发怒,会和自己吵,但李前沣一句话都没说。
严翼均开始教授人们纺织、机械、工程、蒸汽电气等知识。
李前方只是默默的拆着房子。
在严翼均影响下,奉化县几千年来一成不变的生活发生了变化:工商业兴起,纺织工厂建立,人们从男耕女织中解脱出来,开始从事木工、土料建筑、人力车、银行等新兴行业。
“。。”人们。
变化过程是痛苦的。纺织工厂建立后,一批批物美价廉的衣料出现了。人们不再穿家里织的布,人们开始在集市上买工厂里产的布。
李前沣的做法,激起了民愤。
工厂里产的布物美价廉。
奉化县文明开化已经有一段时期了,人们熟悉了纺织机、蛋糕坊、人力车、青砖瓦房,多数人告别了过去的贫苦生活。
穿上物美价廉的布是好事,但这对“女织”生活产生了冲击:女人们失业了。
李前沣的做法,让人们再次贫苦。
几千年来,女人们一直在家里织布。纺织工厂的出现,让她们不能织布了。
李前沣收缴洋货的时候,人们是有苦衷的。人们用谩骂、哭泣、哀嚎发泄苦衷。人们希望李前沣听到自己的声音,但李前沣听不到。
受影响的不只是女人,还有男人。家里织的布不再有人穿,男人不得不花钱为全家老小买工厂里又便宜又好的布。
李前沣站人们面前,他和人们近在咫尺,但他就是听不到人们的声音。
在那个饭都吃不起的年代,卖布是种奢侈。
李前沣默默的收缴蛋糕、人力车、洋装、青砖瓦房,默默的执行知府下达给他的指示。
男人养不起家了。
他默默执行时,一个声音响了起来。
养不起家的男人和不能织布的女人把怒火发泄到纺织工厂上,他们抵制工业布,他们骂纺织工厂是摧毁他们生活的恶魔。
很多声音无法传到李前沣心里,但这个声音,传到了李前沣心里。
男人和女人希望通过抵制和谩骂阻挡近代化浪潮。
“李前沣!”
他们最终没能阻挡。
一个熟悉的声音响起,李前沣抬起了头。
从十九世纪六十年代(1860年)开始的洋务运动和从十九世纪九十年代(1890年)开始的维新浪潮,已经让工业化席卷整个奉化。
抬头的他,看到严翼均站自己面前。
人们在工业化浪潮中挣扎。
严翼均是李前沣发小。
人们挣扎时慢慢找到了自己的路:女人们开始学习机械与织布机操作,她们在纺织工厂里找到了工作,她们一个月赚的钱能买家里一年穿的衣服。男人在县城拉起了人力车、做起了建筑工,他们拉车和做建筑工赚的钱,超过了他们种地得到的钱。
见李前沣看自己,严翼均厉声问他:“李前沣!我问你,你来奉化是为了什么?”
人们生活开始富裕起来:穿上了更好的布,吃上了西方一种叫“蛋糕”的食品(类似今天的鸡蛋糕),坐上了便利的人力车,住上了结实的青砖房屋。
他问的时候,看着李前沣。
“。。”李前沣。
“这种生活以前只有皇帝过得上,”奉化县一位见过世面的商人说,“以前只有乾隆皇帝能吃上蛋糕,以前只有乾隆皇帝能穿上工厂里织的布。”
李前沣看着严翼均,然后低下头。低下头的他拎起一把铁锤砸向一架人力车。随着“彭”一声,人力车变成了碎片。
乾隆皇帝生活的年代是十八世纪(1711年~1799年),当时中国施行闭关锁国,没人能接触西方文明。西方使者访问中国的时候,会向皇帝进贡蛋糕、纺织机,乾隆皇帝是当时少数能吃上蛋糕穿上工业布料的人。
“为让奉化更富裕…”李前沣一边砸一边说。
富裕生活改变了人们对文明的认知,抵触工厂的人逐渐减少。他们中的开明人士开始学习洋文(主要是英语),开始和洋人打交道、开始进口纺织机、开始办工厂。
“那你现在在干什么?”严翼均冷漠的看着李前沣。
蒋介石母亲就是在那时办的工厂(参见《蒋介石的一生76》)。
“。。”李前沣。
生活变富裕的过程中,人们有过痛苦有过争吵,有过贫穷有过挣扎。生活变富裕过程中,人们在诸多事情上意见不一致。
人们在一件事情上意见一致,那就是:无论如何,都不要过过去那种“饿殍遍地路有冻死骨”的生活。
李前沣拿着剪刀剪刚收的一件棉纺衣服(纺织工厂出产的衣服)。他剪完了,两眼无神的说:“…让奉化更富裕…”
工业化前,奉化是一个“饿殍遍地路有冻死骨”的地方。即便身处全国最繁荣的江浙,奉化人依旧忍受着天灾人祸与繁重的赋税。
太阳娱乐,“。。”严翼均。
当时的人是贫穷的,这种贫穷具有普遍性:即便富裕的地主,也只能在逢年过年时吃上肉。
见朋友不可理喻,严翼均扭头就走。
普通人就更不用说了。
他走过墙角时,听到了朋友的声音。
普通人会在天灾人祸时饿死。
“即便让奉化富裕了,若无法审时度势,反而会成为污点…”
工业化后,饿死的人减少了,普通人平时能吃上几个鸡蛋,富裕的人每周都能吃上肉。
李前沣的声音再次响起。
奉化县产生了前所未有的变化。
“…”严翼均。
奉化人过上了比以前富裕的多的生活。